返回网站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多彩寻乌 > 寻乌果业 > 果业技术 > 果品贮藏

柑桔树脂病

文章来源: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8-26 15:08:00
 树脂病因受害的部位和时期不同,有流胶病、蒂腐病、褐色蒂腐病、砂皮病、黑点病等名称,分布相当广泛,是柑桔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枝干,造成树势衰弱以致死树。在桔园遭受冻害后,更易大量发生,常造成局部毁园和大量减产,引起很大损失。
【症状】
此病为害柑桔枝干、叶片和果实。因发病部位的不同,有下列几种症状类型。
1.流胶和干枯  枝干受害其大致表现为流胶和干枯两种类型。但两种类型并非截然分开,可相互转化。
流胶型
在甜橙、温州蜜柑、槾桔等品种上发生较为普遍。病斑发生在主干分叉处或其下的主干上,以及易受日灼和冻害的部位。病斑皮层组织松软,灰褐或深褐色,水渍状,随即渗出胶液,并有类似酒糟的气味,胶液初为淡褐色,后为褐色。裂纹日渐加深扩大,边缘皮层坏死干枯而微翘。有的病斑周缘产生愈合组织,死皮剥落,木质部裸露,现出四周隆起的疤痕。
干枯型
多发生在宽皮桔类,如早桔、本地早、南桔、朱红桔、南丰蜜桔等品种上,病部皮层红褐色,干枯略下陷,微有裂缝,但不立即脱落,在病、健部交界处,有一条明显隆起的褐色痕带。在适温、高湿条件下,干枯型有时可转化为流胶型。
不论是流胶型还是枝枯型,病菌都能侵入木质部,病部呈浅灰褐色,病健交界处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的菌痕带。病部栓皮层和外露木质部上,可见许多小黑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时,有淡黄色胶质团或卷须状孢子角涌出。病组织木质部导管内有大量褐色胶体和菌丝体。
2.蒂腐
主要为害成熟果。特征为环绕蒂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变为深褐色,病部渐向脐部扩展,边缘呈波纹状,最后导致全果腐烂。由于病果内部腐烂较果皮腐烂快,因此,当外果皮变色已达三分之一时,实际上果心已全部腐烂,故有“穿心烂”之称。剖果检视,发现白色菌丝体沿果实中心轴扩展,瓤囊间及果皮内层的白色部分变色腐烂。有时在果皮外表可长出白色菌丝体和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3.砂皮或黑点
病菌侵害新叶、嫩梢和幼果时,在病部表面产生许多散生或密集成片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硬胶质小粒点,使果实、叶片和枝梢表面粗糙,很像粘附着许多细砂粒一样,故称为砂皮或黑点。
4.枝枯
生长衰弱的果枝或上一年冬季受冻的枝条,受病菌侵染后,因抵抗力弱,不形成“砂皮或黑点”。病菌深入内部,呈现明显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处常有褐色树脂渗出,严重时,可使整个枝条枯死,枯死处散生无数分生孢子器。
【病原】
图7  柑桔树脂病菌
(来自曹若彬等,1997)
病原为柑桔间座壳[Diaporthe medusaea Nitschke (D.
citri(Faw.)Wolf)],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世代为Phomopsis cytosporella Penz. Et Sacc.(=P.citri Fawcett),属半知菌亚门。子囊壳球形,单生或簇生,埋生于韧皮部内的黑色子座中。子囊壳直径420~700µm,平均576.8µm,喙部细长,偶有分枝,基部稍粗,先端渐细,长达200~800µm,突出于子座处,毛发状,肉眼可见。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形,大小42.3~58.5µm×6.5~12.4µm
,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大小为9.8~16.3µm×3.3~5.9µm,平均12.9µm×4.2µm,无色,双胞,梭形,中部缢缩,内含油球4个。分生孢子器为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具瘤状孔口,直径259~432µm。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卵型,无色,单胞,内含l~4个(一般为2个)油球,大小为7.2~l0.8µm×2.9~3.6µm,平均9.0µm×3.3µm;另一种是丝状或钩状孢子,无色,单孢,大小为18.9~39.0µm×0.98~2.3µm,平均28.4µm×1.0µm。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白色绒毛状,有较明显的轮层,后为乳黄色,中部色泽较深,边缘稍有缺刻。25℃下培养20~58天(一般30~49天)后,产生黑色稍突起的粒块状物(子座)。子座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以后溢出黄褐色的胶质孢子堆或淡黄色的纽带状孢子角。当菌丝生长衰弱时,形成一层很簿的粉絮状物。
此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0℃。卵形分生孢子发芽温度范围为5~35℃,适温为15~25℃。丝状或钩状分生孢子不易发芽。
【病害循环】
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树组织里越冬,枯枝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器为次年主要初侵染源。次年菌丝体可在病部继续扩展为害,分生孢子器可终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从伤口(冻伤、灼伤、剪口伤、虫伤等)侵入,潜育期在平均气温为21.0~25.3℃时为5~10天,17.9~23.0℃时为6~l3天。分生孢子常大量从枝干病部随雨水流下或借雨水溅射到附近的新梢、嫩叶和青果上,由于柑桔新生组织活力较强,再加上油胞内的油质及某些酶,能阻止病菌的继续扩展入侵,故呈现砂皮或黑点症状。如果病菌从果蒂入侵,则果实在桔园里和贮运期间则会发生蒂腐病。
【发病条件】
在病区里本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植株伤口、雨水和温度条件,这三个发病条件均适宜,本病才会发生。
1.伤口
病菌为一弱寄生菌,只能从寄主伤口侵入,凡引起树势衰弱或受伤的各种因素,均易诱发此病的发生为害。气象因素及因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各种伤口(冻伤、虫伤、机械伤等),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严寒冰冻是诱发本病的主导因素。寄主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也与本病发生流行有密切关系。
  不良的栽培管理,特别是施肥不足或不及时、偏施氮肥、土壤保水排水力差、各种病害和灼伤严重以及冬季进行重剪的桔园,会使桔树生势衰弱,促使病害发生。
2.雨水  病菌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在降雨时或暴风雨后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所以本病只在雨季才会发生流行,而在旱季则基本上不会发生。
3.温度  病菌发育最适温为20℃,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15~25℃。在20℃左右条件下,如果雨水充足和植株发生伤口较多,本病常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防治柑桔树脂病应实行以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栽培防病
(1)增施肥料
采果前后增施混合肥(大树每株堆肥2担、人畜肥1担、过磷酸钙2kg),对丰产树、特别是连续数年丰产的树,要注意增施肥料和提早施肥,以使树体迅速恢复树势,提高植株的抵抗力。
(2)防旱防寒
旱季要注意抗旱保墒,及时治虫,防止落叶。冬季气温下降前,对l~3年生幼树进行培土或束草防寒,对大树主干进行培蔸。霜冻前1~2周,桔园要充分灌水1次,或于地面铺草保护根系或于叶面喷施增温剂防冻。
(3)结合修剪,清除病源
10月份以前或翌年早春前,结合果树修剪除去病虫枝、枯枝及徒长枝,增强柑桔植株抗病力,抑制病菌生长繁殖,以减少病害发生。
(4)树干刷白和敷保护剂
为了防止日灼,在盛暑前可进行主干刷白(刷白剂配方:石灰5kg,食盐250g,动物油75g,水20~25kg),可防止伤口积水和病菌的再侵染,促进增生愈伤组织。
2.刮治病斑  春季彻底刮净枝干病组织,并用1%抗菌剂402、50%多菌灵1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消毒伤口。
3.喷药保护
结合防治疮痂病进行。于春芽前,落花2/3及幼果期各喷1次药。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800~1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600倍液等。